國家公祭鼎。圖片來源網絡
  新京報快訊 (記者張婷)12月13日上午10時,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。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、85歲的夏淑琴以及13歲的大屠殺遇難者後代阮澤宇一同走上公祭台,為國家公祭鼎揭幕。隨著幕布降下,一尊高1650mm、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呈現眼前。
  以“楚大鼎”為原型等比例放大
  “國家公祭鼎”採用“三足兩耳”的器型,以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東周時期用來祭祀的禮器、最大的圓鼎“楚大鼎”(又稱“鑄客大鼎”)為原型,按等比例放大鑄造。
  “國家公祭鼎”高1650mm,鼎上外口徑1266mm,內口徑1156mm,鼎耳高498mm,鼎足高915mm,底座為高450mm,長寬各2000mm的黑金沙石,銘刻有“國家公祭鼎”五個篆體鎏金大字。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,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,象徵2014年12月13日,舉行首次國家公祭。
  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鄔烈炎率領的團隊參與了“國家公祭鼎”的器型、鼎身和底座紋飾設計,鄔烈炎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說,“國家公祭鼎”的放大比例考慮到了紀念儀式現場的環境,還需做到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現有紀念碑、和平大鐘、災難牆等其他紀念物相協調。
  鼎身紋飾加入多種南京元素
  “國家公祭鼎”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,鼎足上端採用犀角紋,足下端為象腿足形,兩足在前,一足在後,圓睛張目,粗獷有力,象徵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。
  “鼎身和底座紋飾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,以及象徵和平與重生的橄欖枝,雲紋,古城牆紋等多種元素。”鄔烈炎介紹說,南京藝術學院共組織了十餘名設計學院教師,組成“國家公祭鼎”設計小組,歷時三個多月,才最終確定了“國家公祭鼎”鼎身和底座的紋飾。
  “國家公祭鼎”的底座,由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建築技術科學系主任張宏率領的團隊設計製作。銅質底座鑄有南京標誌建築城牆圖案,象徵首次國家公祭在古城南京舉辦。
  “國家公祭鼎”由中國金陵古藝術研究所採取傳統青銅鑄造工藝製作。“從7月份接到鑄造任務到參與設計方案修改再到最終澆鑄成功,前前後後有近半年的時間。”金陵古藝術研究所所長王豐陵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說,鼎上的紋飾、文字都由手工雕刻完成。國家公祭鼎設計方案定稿後,金陵古藝術研究所又用了一周的時間來鑄造,於11月27日最終完了公祭鼎的澆鑄和鑄造工作。
  160字銘文記述歷史、警示未來
  據瞭解,“國家公祭鼎”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,魏碑簡體字,鄔烈炎介紹這一方面是青銅鼎的傳統,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魏碑簡體字較容易辨認。銘文由中宣部、江蘇省委宣傳部、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古文研究專家撰寫,經中央辦公廳修改,報中央領導審定。銘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,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,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、祭奠之意。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,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,表達了銘記歷史、警示未來,維護和平、圓夢中華的堅強意志和決心。考慮到祭器是古鼎,歷史文化積澱深厚,銘文采用“駢文”體來寫,講究對仗押韻,立意內涵深刻、行文氣勢磅礴,與國家公祭鼎渾然一體,體現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,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、震撼力、歷史傳導力。
  鼎後側左右兩邊鑄有記事,共287個漢字,楷體簡體字。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“國家公祭日”和中共中央、全國人大常委會、國務院、全國政協、中央軍委舉辦首次國家公祭的事實。
  附: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
  泱泱華夏,赫赫文明。仁風遠播,大化周行。洎及近代,積弱積貧。九原板蕩,百載陸沉。侵華日寇,毀吾南京。劫掠黎庶,屠戮蒼生。卅萬亡靈,飲恨江城。日月慘淡,寰宇震驚。獸行暴虐,曠世未聞。同胞何辜,國難正殷。哀兵奮起,金戈鼉鼓。兄弟同心,共御外侮。捐軀灑血,浩氣乾雲。盡掃狼煙,重振乾坤。乙酉既捷,家國維新。昭昭前事,惕惕後人。國行公祭,法立典章。鑄茲寶鼎,祀我國殤。永矢弗諼,祈願和平。中華圓夢,民族復興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b40mbjb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